高三文综组衡水学习体会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6日 浏览:2
2017年3月30—4月1日,我们文山中学文综组的12名教师赴衡水中学学习,聆听专家们关于2017年的高考备考策略与高考试题分析,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毕彩华,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201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带着对教育的一腔热情进入文山中学,担任高中政治教学工作。工作以来,她始终兢兢业业,认真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在昌邑市课堂教学大赛、昌邑市优质比赛课中获二等奖,青年教师常规比赛中获三等奖,荣获“昌邑市教学能手”,并在国家级刊物中发表多篇论文。“用心做事,与学生共成长”这句话激励着她在教学事业中不断前行……
聆听专家,提升自己-----衡水学习体会 ----毕彩华
2017年3月30—4月1日,我们文中文综组的12名教师赴衡水中学学习,政治组的赵法启、郭学英、丁肖华老师也参与了这次学习。紧张而充实的外出学习结束了,我们庆幸自己接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零距离地感受名校在提高高三教学质量方面的成效与方法,受益匪浅。下面是本次学习的总结:
一、学习经历
1、听郑水莲老师的讲评课《怎样获取和解读信息》,这是一堂非常成功而且高效的课。
2、献民老师的《2017高考应对方略》
3、刘媛老师的《如何应对高考改革》和高考热点解读
二、学习收获
1、备考中关键是夯实基础。所谓基础知识,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及其相互联系。复习基础知识,要根据考纲,调整复习的标高。可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循序渐进地把握。首先是要把握每一个考点的主体内容,从微观上弄清考点;其次是要把握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搞好专题复习,从中观上构建知识体系;再次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理解学科的基本思想,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最后还应把握理论与实际问题相互联系,做到基础知识识记、理解与运用的统一。
2、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当然对于这些所谓的社会热点既包括党和国家中的重大时政热点,也包括老百姓生活的小事,即身边事、眼前事。
3、“练”出能力。到了后期的高考复习,“练”要转变成一种“巧练”、一种“精炼”。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养成自己选题、命题和答题的习惯,培养自己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训练也不能“喜新厌旧”,错题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做错的题目认真加以总结,并详细记录心得体会,有利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4、“悟”出能力。“熟能生巧”,但很重要的是要从练题中学会“悟”出能力——也就是说,要学会审题,学会思考。准确审题,尤其是准确审设问是做题的关键。一般来说,设问=材料指向词+知识范围词+重点关键词+题型方向词+分数词。“材料指向词”要求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从材料分析中得出,答题要理论联系材料,措施是针对材料中的问题给出的。“知识范围词”要求用特定的知识回答问题,不能跑题。抓住“重点关键词”,才能准确地回答要点,而且要点全面。抓住“题型方向词”,针对不同的题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意义类题型的答题步骤通常是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意义。
5、“考”出能力。“练”够了能力,“悟”出了能力,最终还需要“考”出能力。这里强调的是考前心态的调整和训练,学生除了情绪疏导外,还可以做一些高考真题试题。例如2012、2013年的真题。高考真题的规范性、科学性、典型性等特征,具有高考模拟题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学生多体验高考题,会有很多启发;亲身体验总结的经验教训,印象才最深刻。
三、学后反思
外出学习对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很重要,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而言,可以听取各专家学者的报告,与其他学校同学科教师互相交流,获取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成果,提高自身的水平。
通过学习,感觉自己要学习和提升的东西更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张明祥,文山中学高三历史教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参加工作。工作认真,勤勤恳恳,虚心学习。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2016年荣获昌邑市“教育先进工作个人”、“潍坊市招生考试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衡水学习心得体会
——高考历史60天冲刺复习策略
上周五周六,由昌邑市教研室带队,我们一行人来到河北衡水市第一中学,参加了为期两天“第一届全国文综命题分析精准对接研讨会”。一方面感受了河北省的 “衡水模式”,另一方面研讨了2017年高考文综的新动向,制定了高考历史60天冲刺复习策略。受益匪浅,对于教师教学和备考都有较大帮助,有了明确的备考方向。
明确考试大纲修订的总体思路,进行有效备考
2017年历史学科考试大纲修订的总体思路是贯彻体现四个原则:
(1)“突出问题意识”是指在考纲宗旨中增加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这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体现,要求考生能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创设问题,表明历史学科能力体系的提升和完整。
(2)“强化理论指导”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强调理论在指导历史认识方面的作用,问题意识和理论指导相结合。
(3)“细化能力目标”
• 包括
•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 发现历史问题
•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等要求。
(4)“减少重复考查”是指选考模块只保留“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精简的原则是主干知识已经有比较充分的内容,选考予以精简,减轻考试负担;对于知识结构具有补充意义的,予以保留。
(特别要明确的是“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只是不作为单独一个模块命题,并不意味着这方面的内容不考查了。)
高考命题趋势:强调开放性,突出主干强调应用,新情境新材料,问题引领能力测试,突出热点强调世纪,重视学科思想方法。
由此反思,当前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及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学习缺乏必要的深度;
2.能力训练缺乏应有的效度;
3.学科视野缺乏自然的广度。
在距离高考只有60天的时间里,我们制定了高考历史精准提分策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策略一:注重唯物史观,强化理论指导
策略二:强化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历史科目注重考查考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因此考生应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体系。在备考时首先要做到对照考纲,立足基础,对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深层理解和准确掌握,形成清晰的纵横网状知识体系,前后兼顾,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用有限的主干知识来应对无限的命题可能。
策略三:强调阶段特征,把握历史线索
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提示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
策略四:追求教学立意,建模思维规律
策略五:强化历史时空观念,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历史学习的时序观念,是指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进行历史陈述;在历史分析时重视资料文献中时间的价值和作用;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和延续、原因和结果。
策略六:关注热点问题,培养历史思维。
以史为鉴,关注时下热点,培养历史思维。如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三大改造、冷战、两极格局、百团大战、民国人物评价、人和制度的问题、中苏关系、长征的意义等学术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所涉及,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总之,学校和教研室安排的此次研讨,时机得当,意义非凡。聘请的来自北京的专家殷军老师和张道林老师的报告,代表了全国历史教学的高水平,他们以考纲的新变化为依据,指明了教学和备考的新方向,值得我们去研究,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做出改变。
张旭,出生于1987年6月,毕业于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2012年8月在文山中学参加工作。现担任高三27班班主任,兼任高三27,28班地理老师。工作5年来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先后获得“昌邑市教坛新秀三等奖”,“文山中学青年教师大赛二等奖”,“文山中学优秀班主任”,“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潍坊市招生考试工作先进个人”并在全国和省级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文综地理如何提质增效——关注•内化•发展
高三 地理张旭
2017年3月30日我很幸运在昌邑市教研室徐主任和史主任的带领下与一中和文山的政史地老师们一起参加了在衡水中学举行的为期三天的高三文综命题分析对接研讨会。研讨会期间一共听了两节高三复习课和两位专家报告。 其中北京市朝阳区地理特级教师邵英教授做的《考前阶段怎样提质增效——关注•内化•发展》的报告印象颇为深刻。邵英教授作为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三十年的一线教师,为高三文综地理备考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在这篇报告中,邵英教授首先为老师们阐述了高三地理学科复习进程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要完成的基本目标。第一阶段是从高三一开学的9月份到高三下半年的3月份。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按合格高中毕业生的标准和考试大纲提取知识的范围完善与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第二阶段是从3月初到4月底。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按考试大纲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加强知识联系与运用,完善综合能力结构,做到触类旁通。第三阶段是从5月初到高考前。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按试卷结构与题型特点,加强与现实问题结合,活化思维与优化模拟体验,做到有效回应试题。要求老师们要根据高三地理复习的时间,合理安排完成每一阶段的既定目标。
其次邵英教授对2017年高考测试导向和如何考前有效提高备考质量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主试者怎么看?二,指导者怎么干?。关于怎么看的问题邵英教授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知测向,明要求。要了解高考文综的顶层设计与大纲解读。2017年高考大纲与之前又有新的变化。即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2016年高考命题强调“一点四面”。所谓一点四面是指以立德树人为重点,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考查依法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考查创新能力,提升高考对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作用的四个方面。而2017年高考修订考试大纲从“一点四面”深化改革为“一体四层四翼”。“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高考再怎么重要,它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所谓“四层”是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同时邵英教授也向老师们阐释了高考地理命题立意的趋向:即从知识立意(强调知识结构,重点考查记忆知识的数量与熟练程度)到能力立意(强调能力结构,重点考查运用知识的质量与思维品质)最后到素养立意(强调素养构成,重点考查核心素养形成状况与综合表现水平)。2017年高考文综地理命题会以体现国家意志,时代要求,学科发展素养为导向,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评价信息,考区实际情况体现考试性质,实现考核目标,把控好难度与区分。总的来说,高考在求稳,求真,求新。
再次,邵英教授以近三年的全国文综卷为例,对各套卷中的地理试题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选择题的特点:依托四组材料设计试题,多视角,重逻辑,追求合理区分。题目信息呈现有文字,数据,图像,图表或图文组合形式,题干围绕一个中心事物(概念,图像,事件,故事等)来展开,一组材料拖带多个问题,即串题。所选材料公平真实,呈现简洁有效,考核目标有层次,能区分。问题设计与信息材料有必然联系。选项的设计应围绕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认知或思维的不同结果设计好有强干扰项,干扰项要有效。各选项的结构,长度大体一致,正确选项分布均匀。必考题特点:主题区域背景“一中一外”,多层次,重内涵,体现探究,追求设问。每一道必考题往往围绕某一个主题与区域背景展开:所选择的主题有足够的思维量,思维量过小不宜,思维量过大则应控制设问的范围。一个问题量不宜过大,可分解成若干步骤设问,并注重设问的逻辑关系,最好体现逐步探究的思路。设问要注意行为动词的运用,要注意一般问句和陈述的表达规范。选考题的特点主要联系实际案例分析问题,扣主题,重基础,力求难度趋同。选考题往往围绕现实性的问题设计试题,一问或二问,呈现方式及阅读量力求相近。各题难度接近平行,控制在0.50——0.70之间。更要注意选修要求与必修不重复的内容,初中基础也可有一定的支撑。近三年高考文综试卷结构稳定,选择题地理占44分,必考题地理占46分,选考题地理占10分。唯有不同的是选考题删掉了“自然灾害”部分增加了“环境保护”。
关于“怎么干?”邵英教授要求老师们要勤练习,找问题即要做到模拟体验与丰富完善。对模拟考试题要力求体现出依据《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命题,组卷与考核目标结构特点要与2017年高考题对接,题目在选材上包含了世界和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以文学语言,图形语言,数学语言等信息呈现,体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与阐释问题的能力,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们要开阔视野,放飞思维,激活想象,展示自我。在学习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考试时要实际联系理论。2017年高考文综地理预计重点高中平均分72.90分,其中选择题占34.60分,非选择题38.30分。一般高中平均分63.80分,选择题占29.30分,非选择题占34.50分。
为期三天的学习短暂而忙碌,我要把我学习的东西和组内的老师们共同分享,把邵英教授提供的宝贵经验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在各位领导的英明带领下,老师们和同学们再接再砺,2017年文山中学高考将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