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研究——孙希涛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浏览:2
我对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研究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还可以凸显学校的特色 ,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意义重大。
目前在初级中学几乎所有学校都开发了校本课程,都有情境分析、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评价与改善等程序。但是许多学校一个星期只有一节甚至一节校本课都不能保证,而且没有专职教师。平时不上校本课,只有在上级教育部门来检查时才应付一下。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行的中考没有把校本课程作为考试内容,得不到学校的真正重视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挥棒,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初中毕业生考重点中学竞争十分激烈,考上重点中学则意味着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很大。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把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2.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抵触情绪
许多学生家长认为:中考都不考校本课程,你学校要我孩子学习校本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吗?你学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内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就行了。面对学生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和压力,学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应考内容的教学。
3.学生没有时间学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课程内容难度大。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课程难度加深了,知识点分散,容量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材难度大,学生对教材理解上所花费时间多,再加上作业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学。
针对目前许多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研究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内容的一个部分
校本课程是不同于传统国家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评价、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现在考试分数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目前许多地区对校本课程评价只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内容,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具体操作。这种评价实际操作上随意性大,对校本课程开发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的一个考试内容,各个学校才会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才会走上正轨。
第二、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在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简而言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认识能力的提升,实践能力的锻炼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唯有如此,校本课程才是和学生成长的需求相一致的也才是和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中国论文33第第三
第三、开展校本师资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只有开展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校本培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强化课程意识,树立明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能辨别和抵制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行为;(2)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3)领会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会编写《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4)领会校本课程的学和教的特点,开展生动活泼、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
第四、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提倡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强调的是样式的各不相同,而不是追求“多”。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研究规划。并且要鼓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加与校本课程活动,激发其热情,建立相应的制度、形使之形成浓厚的氛围。努力创设一种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与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共同体。
我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几点思考:
1、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
即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 ,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新颖、开放、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意识、教师素质、教学资源以及课程管理机制等因素,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地解决新问题,积极开发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校本课程。 所以我希望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开好自己的校本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全能的新世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