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伟:莫让青春蒙受冲动的惩罚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浏览:2
主持人: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校园安全的知识。从1996年起,我们国家就规定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今年的3月29日,也就是后天,就是我国第16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校园安全的问题。
解说:安全重于泰山,校园安全更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而威胁校园安全的校园暴力事件却屡屡升级,让我们心惊肉跳!统计数字显示,近几年,在校学生受到伤害的案件和人数呈上升趋势,校园暴力似乎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而初、高中正是校园暴力的多发时段,此时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情浮躁、叛逆。他们在施暴或应对时,对后果考虑不足,往往容易酿成恶果!
主持人:校园是纯净的,花季少年本应是天真烂漫、积极进取的,是什么原因致使了这些可爱的孩子演化成为动手施暴或遭遇暴力的角色?当越来越多孩子的和“暴力”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给了校园江湖滋生的空间?面对校园暴力,学校、家庭、又应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请到了文山中学的王成伟老师来共同讨论!
主持人:王老师,可能校园暴力在我们印象当中还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指的就是打架斗殴,实际上是这样吗?
老师:应该说这样解释是不全面的。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上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不光是指打架斗殴,还包括勒索、抢劫、起侮辱性外号、造谣诬蔑、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一系列侵害行为。
主持人:王老师,您给我们列举一些校园暴力具体的现象?
一是学生对学生的暴力行为。主要包括以大欺小、以强欺弱,通过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抢劫、勒索其他同学的钱财,或强迫他们做不愿意的事情,对女生动手动脚,耍流氓等等。
二是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主要包括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老师受学生语言侮辱,被学生恐吓,老师被学生家长恐吓等。
三是社会不良人员对在校学生的暴力行为。主要包括在校园和校园外针对在校学生实施暴力行为,主要包括勒索、恐吓、抢劫、抢夺、强奸、性骚扰、体罚、强迫在校学生作一定的行为或不作一定的行为,以及到校园寻衅滋事,破坏学校正常秩序等。
四是学生对学校财物、对师生财物的暴力行为。主要包括故意毁坏学校的桌椅、门窗、电化教学设备、故意损坏师生的私人财物等。
根据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北京团市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历时一年时间进行的调查表明:来自校外人员实施的暴力最多,占76.8%,而来自本校老师和管理人员的侵害占13.9%。实施校园暴力最多的是校外人员,其次是本校高年级学生。
主持人: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学校学生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因素。校园暴力施暴的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教育、心理、性格等诸多因素影响和限制。一是缺乏自我控制及自主负责能力;二是轻浮且缺乏挫折容忍力;三是以自我为中心且法律意识淡薄。因此,他们的可塑性较大,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教育。
2、家庭因素。一个人的性格与行为的养成大多受家庭的影响,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暴力倾向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科学,家庭氛围不正常,家长行为不端正,家庭周边环境不健康,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2010年4月9日,因为与同学发生口角,广东陆丰一名初二男生将硫酸泼向同学,造成18人不同程度受伤,这位学生小时候很乖,可小学六年级开始,因家庭变故,就时不时会在外头打架,同学都怕他,最后酿成了大祸。
3、社会环境。一是社区环境的好坏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复杂,校园暴力就容易出现。二是媒体因素的影响。暴力节目往往是暴力行为的催化剂,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节目,现代网络与游戏软件中的血腥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
主持人:嗯,针对问题想办法啊,咱们一一来说,首先咱们学校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老师: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防患未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法制报告会,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可以针对流行趋势和当前的发展现状,融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新颖的形式,如用反暴力的偶像示范,这样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其次要教育孩子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针对这一点,我们可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长等知识的传授。这既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使学生对他人的生命多一份关怀、珍惜和尊重。只要让孩子懂得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他们对暴力的危害就会有新的理解。
学校还要加强师德建设,消除校园“冷暴力”。 校园“冷暴力”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不理睬、疏远、隔离及在语言上进行讽刺等行为。这些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举动,但其杀伤力更大。其实只要老师能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份信心,少一点失望;多一份亲切,少一点冷漠,校园冷暴力自然会消失,孩子们也会拥有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最后就是要细化责任、明确分工。各班级要配齐安全班委,定期向班级、年段和学校反映可能发生的校园暴力隐患,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助,将校园暴力扼杀在萌芽之中。
主持人:其实校园暴力威胁到的是孩子,而最担心的应该还是家长,那么家庭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老师:一、要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双方应该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懂得倾诉,倾诉一些好的东西,也可以倾诉一些不好的东西,这样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危机,帮助孩子及时化解;
二、要考虑到教育方法,科学合理,尽量做到民主、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切忌蛮横专制,事实证明,很多校园暴力的根源就在于家长的怨恨;
三、孩子如果有实施或者遭受校园暴力的倾向,家长千万不要走两个极端:一是不管不问、任其发展;二是以暴制暴,加速发展态势,最好的办法是在第一时间与学校和老师沟通,把暴力消灭在萌芽状态。
主持人:那么面对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方面应该做好哪些方面,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
老师:首先要强化社会治安,加大法律宣传,让孩子们了解哪些行为属于违法以及违法所付出的代价,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
其次是净化文化市场,减少污染源。
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条文,对电影电视作品进行分类,并推广至网络媒体、电子游戏和书报杂志,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产品。定期彻底清查文化市场、净化文化市场、净化孩子们的视听,切忌让未成年人接触带有暴力行为的文化。
主持人:作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孩子们应该怎样做好防范,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老师: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1、为人要和善宽容,善于交友。许多校园暴力的起因,无非是言差语错的小事,假设有一方能待人和善,善于宽以待人,纠纷就会消失在萌芽状态,对别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爱护,我们要养成这样的观念。同时,多交积极上进之友,疏远消极颓废甚至有暴力倾向的人,也是对自己极大的保护。
2、生活简朴节俭,不过分张扬。在遭受了校园暴力的学生中,很多是因为生活不节俭,穿名牌、吃零食、用高价值娱乐用品,过分张扬,引起了有暴力倾向学生的关注和妒忌。学生是纯消费者,要爱惜父母血汗,树立一心向学早日创造社会财富的远大理想,决不可攀比、挥霍。家长更要认识到这种危害,适当控制孩子的花销,做好孩子的工作,教育孩子节俭朴素,合理使用零花钱。
3、读健康书,看健康节目,远离江湖习气。不得不承认一些不健康书籍、影视剧中黑帮拉帮结伙、称王称霸的镜头,游戏中的置人于死地的“斗狠”,都对学生原本阳光、健康的灵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这些就需要孩子们以健康阳光的生活学习方式去取代它们,维护好自己的心灵家园。
4、遇事三思不冲动,树立法制观念,寻求心理帮助。当自己必须面对校园暴力,切不可以暴对暴,否则极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我们要三思人生的代价,积极寻求老师、家长或是心理辅导师的心理帮助,及时化解心理危机。
5、加强自我保护,机智勇敢巧处理。面对高年级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汇报;对于老师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学校领导汇报;对于学校管理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学校领导或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对于严重的侵害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等。一味的恐惧软弱、害怕报复很容易使自己成为长期受害的对象,勇敢面对才是治本之道。
解说:
老师: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由亲情、道德、责任、义务等等所交织的密切的关系当中。每一个人的现在都与未来相连,每一个人的自身都与家庭相连,每一个人的荣辱都与整体相连。为了个人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这荣辱相伴的整体,让我们共同筑起安全长城,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安全意识,预防校园暴力,让孩子们在和谐、友爱、尊重、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主持人:不要做校园暴力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