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浏览:2

王振宇

 

        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是一门“苦差事”,尤其是对从教时间长一些的老教师,就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许多老教师上完课,闲暇时间总想略微放松一下,无非觉得知识都已烂熟于心,懒得再去想怎样提高自己。王振宇老师毕业已近二十年,日日认真对待,每天幸福的工作,身上不显任何老态。通过近二十年的教学,他明白了用心做教育的道理:要搞好教学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他觉得工作学习生活中到处都有快乐,都有幸福,工作就是要追求卓越,与其每天碌碌无为的工作,还不如尽心一搏,干出点门道来,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也不枉为文山教师。他经常说教育学生时,我们经常是振振有词,“你为什么不努力”,这何尝不是对我们自己的鞭策。“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他有了阳光的心态,就会发现到处都是阳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一种多么恬静休闲的心态啊。王振宇老师时常提醒自己眷注内心,提升文化品位,留心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感受每一次的温情,保持一颗童心,做一个纯洁的人。他懂得要做一个好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之外,更需要有高尚的的师德,他更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很少谈及什么报酬,他所追求的只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好学生,多出人才。因此他教过的一级级学生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从教以来他先后获得昌邑市教学能手,昌邑市师德先进个人,昌邑市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得昌邑市教学成果奖,数次获得昌邑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教学是一门艺术,她不但需要有充盈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有高超的授课技巧,现在的科技一日千里,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涌入课堂,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师们的大脑;作为一名称职的高中数学教师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不被时代所拉下,为了教好学,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教材、大纲、考纲,不放过任何的学习机会:向身边的老师们学,无论是年长的老师还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都是他学习请教的对象;抓住外出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的学;甚至是向学生们学,并且多年自费订阅数学刊物,字斟句酌的研究每一篇文章。

人都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他却偏不信这个理,前不久还在为了学习算法语言而到处请教外语呢。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振宇老师近几年连续主编了两本教辅书籍,有一篇文章在中央教科所的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多篇文章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   

 

润物细无声

 

他在教学中不仅着眼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人生观的建设。现代社会不需要只会照本宣科的书呆子,需要的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开拓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他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数学家”,那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再创造”数学。力争所有的知识不是老师直接告诉的的,而是让学生自己“碰”出来的。教学中他注重教学方法的锤炼,坚持自己的标准:那就是“无招胜有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整个教学过程虽历经千辛万苦、刀砍斧凿却又不留痕迹方为至高境界。他所教授的学生中,有多人在全国数学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也有不少学生在高考中获得佳绩。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不喜欢那些板着面孔高高在上的老师,他主动走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交心、做朋友,去用心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特点,力争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生,“座中多是豪杰”,他常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要想法唤醒他们的巨大潜能,因材施教是需要我们“分层看待学生,融入爱与宽容”的,不要动不动就埋怨学生脑子笨,想一想我们当初学的时候也不是过目成诵的,也是需要复习回味的过程的。把现在的学生看成你学习研究的合作者,耐心的把你的想法讲给他听,力争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收获。“教师紧密的教,学生扎实的学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用学生的成长激励自己。

 

作为学校的数学教科室主任,他还特别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从备课、上课到批改各个环节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年轻老师们成长很快,不少已经成为各个级部的教学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