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浏览:2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依据上级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决定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校素质教育领域。

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整合社会各方力量,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督促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得到延伸,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常规管理监督网络机制。

在以往学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活动方案、活动过程、活动总结,取得更为有效的成果。

为此,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第一部分: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课程目标:

使学生关心社区的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社区服务主要内容

⑴志愿者公益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参加助残帮困活动等;与环保、卫生、绿化、美化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各种大型活动的义务工作以及其他志愿者活动等。公益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⑵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可配合社区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板报、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制、环保、卫生、科技、拥军帮属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等多方面的宣传活动。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区发展的使命感,并激励学生身体力行。

⑶帮贫助困。学校鼓励学生自觉而乐意地为社区特殊人群(如:经济困难人口和残疾人等)的生活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爱心和同情心,增强学生自我奉献精神。

⑷社区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社区服务主要活动安排:

社区服务原则上在高一高二的寒假、暑假、五一、国庆节等时间完成。其中五一参加生产劳动、国庆节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参加环保志愿者服务和宣传活动为必修项目。

学生以各班户籍所在地的同学自愿组合为一个活动小组,也可以跨班级组合,选出组长,走进社区,开展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

由组长带领组员密切合作,自主确定活动时间,确定活动主题、联系活动单位、简要制定活动计划等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所有工作都有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在活动中有意识的锻炼各方面能力。

四、社区服务学分规划

年级

学年

社区服务

内容安排

活动时间

完成天数

活动形式

学分

高一

第一学期

志愿者公益活动

宣传教育活动

社区民俗活动

帮贫助困

每年的寒暑假、五一、国庆节、端午节等

5

个人或小组合作

1学分

第二学期

高二

第一学期

5

1学分

第二学期

第二部分:社会实践

一、  社会实践课程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获得直接感受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2、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多个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1、校内实践主要包括军训和社团活动;

(1)高一新生入学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军训。

(2)社团活动是校内实践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上下两个学期期间,全校同学根据各自特长爱好参加校园志愿者活动,自创或报名参加“法制教育志愿者”、“校园环境志愿者”、“校园绿色环保协会”、“校园安全志愿者”、“校园执法值勤志愿者”、“校园宣传小记者协会”等社团协会,开展校园社会实践活动。

2、校外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参与社区管理,参加义工等活动。协助居委会出墙报,开展协助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劳动,开展植绿护绿、清洁楼道、拾捡垃圾、清除牛皮癣等活动,真正体验社区生活(可与村或街道各居委会联系)。

(2)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参加学校组织的“爱我文中、爱我昌邑、爱我中华”环保远足活动等。

(3)发扬助人精神,在敬老院、福利院等地开展敬老爱幼活动,深入社区开展“送温暖,重晚情”活动(主要在社区开展孤寡老人的“一助一”活动)。

(4)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查内容一般是指现实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等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和探究性的调查;访问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设计调查表——开展调查——分析取证——撰写论文)。

(5)普法宣传。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劳动法》,宣传与工人农民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开展法律义务咨询等。

(6)“万名学子企业行”活动。加强校企共建工作,引导更多的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勤工俭学活动,激发学生关注和了解经济发展,亲身参加企业生产,激发学生创业思想,将来为振兴家乡发展作出贡献。

 

 

三、主要社会实践活动安排

1、高一年级(必修项):

(1)第一学期参加为期一周的军训。

(2)参加社团活动。每名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活动。最少完成20个学时实践。

(3)第二学期的4月份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行远足活动。

(4)第二学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周”(6月4日---9日)活动。

2、高二年级(必修项):

(1)参加社团活动。每名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活动。最少完成20个学时实践。

(2)第二学期的4月份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行远足活动。

(3)第二学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周”(6月4日---9日)活动。

3、高中三年级(必修项):

主要在上学期通过校内社团活动完成社会实践。最少完成20个学时。

四、社会实践活动学分规划

年级

学年


主要内容安排

活动时间

完成天数

或时数

活动形式

可认定学分

高一

第一学期

1、   军训

新生入学初

7

 

 

个人或小组、集体合作

2学分

2、   校内社团活动

一二学期间

20学时/学期

1学分

第二学期

1、环保远足活动


1

 

2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周

(6月4日---9日)

6

高二

第一学期

1、   校内社团活动

一二学期间

20学时/学期

1学分

第二学期

2、环保远足活动


1

 

2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周

(6月4日---9日)

6

高三

第一学期

校内社团活动

第一学期间

20学时/学期


1学分

     

 

 第三部分  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
一、学分认定小组
  组   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
   副组长:班长、团支书
   成  员:班委会、团支部其他成员

社团活动由社团联合会认定。
二、学分分配、认定时间    

1、根据新课程方案要求,学校规定:学生三年必须修满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2、社区服务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完成,每学年不少于5个工作日,每学年考核合格获得1学分。

3、学生实践活动安排在高一、高二学年和高三上学期完成,社会实践每学分不得少于3、5个工作日(20学时),并经考核合格可获得1学分;

原则上学生可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在高一完成3个学分、高二完成2个学分、高三完成1个学分的实践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更多的领域修取更多的学分。

4学分认定时间高三于12月底,高一高二于第二学期期末(6月底)认定。  
     三、学分认定标准

  1、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过程中,听从指挥,态度认真,能按时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目的。
   2、每次活动,有详实的社会实践过程,填写“
社区服务记录卡”、“社会实践记录卡”,形成实践活动报告
  3、实践场所、服务对象单位的领导评价合格以上。
   4、班主任、指导教师评价合格以上。
  5、经学分认定小组认定合格可获得该学分。  
   6、因身体残疾和突发性疾病不能参加该项活动的,有学校另行安排其身体能承受的其他时间活动。学分认定办法同上。

 四、活动评价及学分认定程序:
    1
每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后,班级要举行交流或展览活动。可以是小组交流、主题班会、墙报展览等,形式由班级自定

2按学分认定时间向学分认定小组提出申请,并提交“社区服务记录卡”、“社会实践记录卡”和实践活动报告或相关实证性材料

3、学分认定小组对学生表现记录和对学生的报告内容进行核实,并形成评价意见。

4、评价小组将以上材料备齐,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审核申请。

5、学分认定委员会召开学分认定会议,对学分认定小组形成的意见进行审核。

6、各分校公示获得学分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该学分的学生书面通知其原因。

7、由分校完成学分登记工作。

8、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或展览

五、活动注意事项

一、组织活动前教育

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的发生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搞好活动规划

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老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三、加强活动实施

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情况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文山中学     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年  月    日

服务对象

名称


地址


电话


合作小组

成员


活动时间

                200   年  月  日——200   年  月  日

服务项目


活动方案


家长意见

签名:

证明人或合作伙伴签字字


服务接受单位评价

服务态度

(满分50)


得   分:

服务质量

(满分50)


得   分:

负责人签名(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活动评价和学分认定

班主任或指导

老师评价意见

 

 

签名:

签名

 

学分认定小组

评价意见

 

 

 

 

签名:

 

 








文山中学     学生社会实践记录卡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年  月  日

实践单位

名称


电话


地址


合作小组

成员


活动时间

                  200   年  月  日——200   年  月  日

活动类别


活动方式


实践接受单位综合评价

项       目

得     分

出  勤  情  况  (20)


实  践  活 动  态 度 (20)


活动效果和创新(60)


最  后  得   分


负责人签名(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活动评价和学分认定

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评价意见

 

 

               签名:

签名

 

学分认定小组评价意见

 

 

 

 

       

             签名:

 

 








 

文山中学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年    月    日

活动主题(名称):  

合作小组成员:

简要活动计划:

活动记录及活动成果(可另外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