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绿色学校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行为规范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浏览:2
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环总局,1996年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纲要提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的手段之一。要使环境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我校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7年被命名为“潍坊市绿色校园”。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我校开展好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活动,比如,扩校建设中坚决采用环保节能项目,太阳能供热、水源热泵供暖、节能灯安装等;还有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地理、政治、生物等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各班、学生公寓、餐厅办环保专题黑板报;环保宣传深入社区;学生动手绿化美化校园等。今天,我主要给同学讲创建绿化学校的三问题。希望对同学们在“绿色学校”的认识上,环保意识的增强上,环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上有所帮助。
一、创建绿色学校的必要性
我国的环境压力大,生态脆弱,问题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灾害频繁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98洪灾)
2、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不足,三种类型环境问题形成“复合效应”(温室效应,酸雨)。
3、人口膨胀环境压力:人口数量大和素质差。
4、人均自然资源树贫乏。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
5、能源问题造成的煤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6、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污染四种城市污染严重。
7、工业污染的防治任务艰巨。
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这一问题不是由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全民树立环保意识,行动起来才能解决,尤其是培养青年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提出了创建“绿色学校”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
二、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学校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来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和学校。
三、绿色学校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行为规范
生态道德是一种能持续性伦理道德,其核心是尊重自然,真正把人当作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道德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是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环境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绿色文明行为,这要求同学们在环保中具有自主性,自律性和自动性。
中华民族五千的文明蕴育的“仁爱”的传统美德,爱国的是仁爱的重要核心和最高境界,我们要把“仁爱”的思想凝聚在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中,用“仁爱”的思想去关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一切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不良现象和行为作斗争,从爱国主主义的高度,把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心别人是“仁爱”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已及人,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别人。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这样才会生活的愉快、舒适、健康。对脏、乱、差的环境,对被污染的环境,人人都会有一种厌恶的感觉和心理,所以保护环境,不污染和破坏环境就是对别人的关心和爱护,这就是环境的道德观。环境的伦理观和道德观的另一面就是爱人及物,就是热爱花草树木,小动物,爱生命物,这是仁爱的自然延伸。
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热爱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使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反对掠夺式的自然中索取,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反对利欲熏心,任意捕杀动物以换取钱财,反对以虐杀小动物为乐的“见血娱乐”,反对乱丢、乱扔、乱吐污染环境和校园等不道德的丑恶现象和行为。同学们行动起来,克服缺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绿色文明行为。
总而言之,“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就是把学校的环境教育引入家庭、引入社会,进而做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创建一个“绿色学校”,带动一个社区,用小手牵动大手,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绿色学校”创建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责任,一个过程,最终实现普及中小学教育环境,推动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素养的提高。
二00八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