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进校园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境生象外,尽得风流!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9日 浏览:2
4月18日下午,春风煦暖,名家进校园活动——中国人民大学专家报告会在我校报告厅举行。教育局、文化局、学校领导、全体艺术教师、高二与初一的部分学生以及一部分社会文艺界人士一起听取了报告。
此次活动邀请的是当代知名艺术家、艺术教育专家——余润德教授。余教授多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院主持艺术高端教育,有着良好的声誉与社会影响力。此次给学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中西方艺术的审美比较》的精彩报告。
余教授开场便描述了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针对这种艺术表现的差异及听众心里的疑惑,余教授分别从中西方的地域文化、哲学思想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了阐释。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化,所以中国人的性格表现为含蓄、保守、克制等内倾的特性;而西方为海洋文化,所以西方人则表现出坦率、热烈、奔放的外倾性性格特征。中国人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属一种乐天知命的感性思维;西方人则充满征服与冒险精神,属于逻辑性与科学性的理性思维。另外,从哲学思想上来讲,中国哲学重视体验,而西方哲学强调经验。所以表现在绘画艺术上,中国画重写意,西方画重写实。
余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画作的四品:能、神、妙、逸。并运用大量的中西方著名作画进行对比,以说明中西方绘画之创作手法、价值追求的不同,所表现出的文艺创作思想的不同。
余教授讲,要获得美的超越,必须要有善,而获得善的前提是找到那个最真的自我。画画,一定要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的平静状态,一定不能有功利心。画作反映人品,要成为好的画家,需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把自己的品格建立起来。场下的观众动容:这一点,又何尝局限于画画呢?
余教授具有渊深的学养,为人谦和幽默,言谈举止间有着一种大家的风范与气度。整场报告有着很高的立意,却又深入浅出;既充满着学术的味道,却又披着通俗幽默的外衣。余教授亲切地将场下的同学们称为“小朋友”。苏轼曰:“画中有诗”,一幅同样的画作,余教授引导“小朋友”赋上不同的诗,画作便有了不同的情感与味道。大家便明白了,中国画在所描绘的有形之物内蕴涵着更为丰富的无形的内容,欣赏中国画的时所产生的不同情感来源于你的不同心境。
一个下午,孩子们了解了许多艺术理论,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比如米隆的雕塑作品《掷铁饼者》,那饱含力量感的写实的人体是一种美,而中国的泥塑《说唱俑》,那夸张的形体、神似的造型也是一种美;比如中国画中似与不似之间的寥寥数笔,给人以无穷的感受力与想像力,此为妙境也——因此,绘画作品要“惜墨如金”,若太写实,便无法体现内在的文化精神,无法生发出宝贵的人文情怀。
报告虽然历时两个多小时,但“大朋友”与“小朋友”都浑然不觉,并乐在其中,且不知不觉爱上了这种有着幽深高远文化气韵的中国画。最后,余教授总结说,东方与西方的绘画艺术其实没有绝对的界限与区别,并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和相互融合,艺术的最高理想追求是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他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为世界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同学们心中激荡着春风,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充满了整个会堂。
会后,教育局、文化局和学校师生陪同余教授参观了艺术楼,余教授对学生作品进行了指导。相信这场四月里的报告,必将会为文山校园、为广大学子带来艺术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