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杨奎校:做一根思想的苇草,在灾难中成长!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3日 浏览:2
编者按:
本文是文山中学高一语文组杨奎校老师,在给学生们反馈一周的网上授课情况时写的几段文字。文章虽不长,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的殷殷之心,看到了他对学生们家国情怀的引领培养,看到了在国家有难之时,一个普通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同学们,把2月16—21日的在线学习情况汇总表发给你们,是想对你们下段的在线学习加以督促和鼓励,还想借以和同学们交流以下内容——此次疫情感悟。虽然这些内容有些显见,甚至鹦鹉学舌,但把简单的道理理解透彻了,一以贯之了,就变得不简单了。
要有家国情怀。这不是唱高调的说教,而是由衷的礼赞。这次国难,使我们每个人都身陷其中,因为病毒不认人。试想,如果不是国家及时管控,精准施策,全国参与,执行到位,我们的社会将成什么样子?我们每个人又会怎样?覆巢之下无完卵!再联想到98年抗洪、03年“非典”、08年地震,在一次次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的国家都用强有力的臂膀救助、保护了她的子民。一次次的事实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伟大的民族情感、中国精神。身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骄傲?然而,在举国抗“疫”的关键时刻,香港“医管局员工阵线”煽动一些香港医护人员罢工,企图以此要挟特区政府“全面封关”。亚历山大·温特说:“一个国家在生存、独立和经济财富这三种利益之上,还必须加上第四种国家利益,那就是集体自尊。”是的,集体自尊!这是我们每个国人应有的立场。
要敬畏生命。敬畏我们人类的每个个体生命,还要敬畏自然界之生灵。万物有灵,生息与共。但在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又是怎么做的?为了自己的贪欲,对其它物种无休止的掠夺和破坏。然而,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人类得陇望蜀,贪得无厌,导致大自然一次次疯狂报复。2003年肆虐全国的“非典”,根源于人们贪吃野生动物;这次新冠状病毒,又来源于野生动物。何其相似!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里有一段警世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建立人类与自然万物命运共同体,有你有我有他,道阻且长。
要科学与人文兼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84岁的钟南山院士无疑是最耀眼的偶像级英雄。他被刷爆屏,甚至有人说,在电视里看到钟南山,心里就踏实。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他既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义无反顾的担当。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统一。相反,在与新冠病毒赛跑的关口,一些卫生系统的专家却热衷于发表论文,以致引发广泛质疑,国家科技部也发文要求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那些无视防控禁令、无防护措施就外出聚集的人,发病后仍隐瞒旅居史、人员接触史的人,不只是无知,更是罔顾他人生命。亚里士多德曾说:“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鼠疫》中慨叹:“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时至今日,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仍警示着我们每个人。
当然,面对疫情,我们还有更多的感悟。而现在我们该怎么做呢?安心宅家,切实理解“停课不停学”并将之进行到底。在家,我们要做的事很多。首先读好各门教科书,这是以后成材的基础,更是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的。在有限的空间内,在不扰民的前提下,强身健体。大量阅读,不应只读文学作品,而应读杂书,更应读人读生活读社会,这会让我们眼界高远,头脑睿智,精神丰盈,灵魂高贵。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灾难突至,我们敢于直面,更要在灾难中学会思考和成长,因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杨奎校,中学高级教师,昌邑市优秀班主任,昌邑市“立德树人”标兵,多次获得昌邑市教学成果奖、昌邑市教育燎原教学创新奖,主持、参与了两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编了两本校本课程,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文/杨奎校
编辑/任栋栋
审核/朱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