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归来话感受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浏览:2

为期两天半的高一分校课堂教学改革大赛终于落下了帷幕,带着满身的倦意又坐在电脑前反思、记录这十几节课。

高一课堂教学改革大赛分文、理两大学科,文科15名教师、理科14名教师共29人参赛。我、隋校长和元福主任负责组织文科组的评课、吴主任、志浩和爱芹主任组织协调理科组的评课。

我听了十三节课,乐收和妙丽老师的课因事没有参加,听说这两节课的课很是精彩,顿有遗珠之憾。

郭金华主任春节后曾对高一语文组变化用“欣喜”一语评价,我对这十几堂的总体感受是,春风扑面,清新清明。不能单纯用一个“精彩”“欣喜”之语来形容。语文、历史、英语、政治、地理,各学科课堂精彩纷呈,课堂环节行云流水,自然顺畅,水到渠成。小组合作,全员全程,妙语串珠。

语文的课堂,力求音美、文美、情美,更富有哲理的思辨,兆坤的课风趣、幽默、话语中迸射智慧;琰腾的课唯美大气,看似弱小的女子却有不凡的气场,斯女子必有大成;建建的课,华丽中闪烁着缜密的思维。和隋校长听了三堂语文课,我们二人同时生发感慨,当年的我们是如何的敷衍课堂,又是怎样的误人子弟?青阳催人老,后生真可畏。

历史的课堂,同中求异,异见创新。同是执教《罗斯福新政》,桂满的课,条理分明,小组合作中规中矩;国栋却是心裁独出,在视频的观看中体验罗斯福主政时的大萧条背景,让“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得益于他有一群强有力的智囊团,现在就请你来担任罗的智囊,分别从……几个方面为罗斯福出谋划策,同时敬请专家团成员对智囊的计划进行评判。”十六七岁的孩子像模像样的纵横捭阖,年少老成的专家团也侃侃而评。孩子们身临其境,运筹帷幄,评委们则饱观精彩大作。李红老师是分组PK,引导小组进行讨论,相互质疑,共同提高。课之将结,李老师以她甜美大气的普通话激情朗读有关赞美罗斯福总统的篇章,一时语惊,四座心羡,更令语文老师出身的我如芒在刺,相形见惭啊。

英语的PPT教学法早是经典之作,我不敢再弄斧了。政治的课堂,于菲整的是如歌行板,其人如风中之荷,淡定大气。徐扬的课堂绵密细织,冷静析理,课堂达成度很高。彩华的课堂清新扑面,如同行走在春之陌上。
还有地理的课堂,还是留给隋校长吧,让他去挥洒才气吧。
繁华背后,总有几点遗憾,如华美的锦袍的背面总有几些瑕疵。

一、切忌画虎类犬

形式决定内容。在改革初期我们提倡形式决定内容,没有形式何来内容?一种形式必定蕴含一种理念。而理念而付诸实践它必然以形式的面貌来出现。小组合作是一是种形式,它包蕴的理念是什么?老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的深蕴几个悟得?画虎不成反类犬,是因为画师没有捕捉到虎的精髓,单纯依样画样岂不形神俱失?小组合作的核心是调动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课堂学习,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根本出发,进行小组的合理划分、成员的搭配、小组内成员的捆绑式评价等等。我们与昌乐二中不同,我们不奢望老师们能够在课前引领学生将课本预习地那么透彻,将课堂当作学生展示才情的舞台。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课前预习十五至二十分钟,是一种浅层次的预习(当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预习),课堂上老师采取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反观我们的课堂,双循环四环节,流畅自如,学生对答如注,个别学生俨然小先生,有板有眼,甚至字正腔圆似有代替老师之嫌。可如果我们走近学生,跟学生作深入的交流,就会发现,我们的课带有明显的宿构成分,有排练演戏之疑。

什么是展示?展示是六十分之一的学生随机展示,一个人的流畅自如代表了六十人的圆滑顺利,我们做到了吗?如果做不到,刻意安排某个学生上台展示,又有何作用?难道学生浮浅地叙述能代替老师深刻条理地归纳?

二、课堂呼唤师生交流的深层次的碰撞

可能是因为视觉审美疲劳的原因吧,两天半来的课堂,能够让我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震的课堂或是课堂的某个环节甚少。行云流水的背后是平庸。我们拒绝平庸,期待师与生深层次的情感知识的交流,期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迸射。
课堂之美在于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在于师生真挚倾心的交流,在于不可捉摸地思维火花的闪现。

课堂教学是一种活动,活动离不开预设,这就是教案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离不开创新,更离不开智慧的闪现,这就是生成。

课堂因预设而精致,又因生成而活力四射。生成是如何而来,它不会凭空而来,它离不开教案的精心设计,老师在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同时,精心设计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生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之中,精彩的生成,大多产生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之中。生成其实常有,有了生成之后,老师要因势利导相机点拨,真正使“生成”生成为课堂的精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彩的生成是教师优秀授课艺术的体现。

说点题外的话吧,这几天课堂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路走来人不孤”。

周二那天,我上下午共听了六节课,上午第四节和评委们一起评课讨论明确评分标准,下午第四节又组织参与了分校的优秀教案展评,忙完之后已近六点。暮云起时,老师们渐散去,我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感觉疲倦从脚底一点一点往上侵蚀。后来我把这种感受发到QQ群里,又和老师们说起。建字说,王校你听了六节课就累了?俺听了六节,上了两节,共八节,也没觉得累。是啊,那一天,评委们还有课呢,他们没有在我面前流露出那怕是一星半点的倦意,有的只是听课后有收获的欣慰。

有这样的老师团队,感觉真好。一起做事并把事臻于至善,真好!

一路走来人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