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抛弃不放弃——朱晓华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浏览:2
最近看了一个故事,宋朝有大文学家叫苏东坡,他有个好朋友是个得道高僧,名字叫佛印。一天,苏东坡突发奇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 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屎。”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把这件事讲给了他那聪明绝顶的妹妹苏小妹听,并说我以前盘道老输给佛印,这次总算挣回了点面子。苏小妹听了皱皱眉头,对哥哥说:“这次你又输了。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就都有佛的影子。一个人要是心里装着牛屎,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像牛屎……”。
我就时常想,我们所教的学生中,学习好的所谓优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意识到:今天的"优生"明天不一定就是"栋梁",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我们现在很多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成绩论”这样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在校时的所谓“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出色的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人们也常说:“十个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何况人呢?如果忽视学生的差异,一厢情愿地追求同一的教学效果,不仅不理智,而且不现实。如果非那样做,在学生达不到我们所要求的同一的教学效果之后,带给学生的是无情的责备,带给老师的是无比的沮丧。关爱和相信每一个学生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学习和行为习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的原因是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还有些则是人为的因素: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到老师和家长严厉责问而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和家长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面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 “先成人,再成材”,我想不仅是我个人的想法,也是全社会的公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追求教学成绩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正如老师们常说的那样:抛开成绩来看,每位学生都是十分可爱的。那就让我们放弃“唯成绩论”的错误做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那些被我们冷落的“差生”。作为老师心里应该装着学生的优点,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欣赏。这样就能帮学生走出困境、打开思路、插上理想的翅膀,在学习的天堂翱翔。
每天面对无忧无虑的学生,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值得爱和尊重的。他们每个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缺点,欣赏他们的优点,宽容他们的缺点。这样我们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才各具特色,而不是流水线上出来的统一产品。试想一下,真实的生命也有黄叶,何况是学生呢?作为老师就应该海纳百川,用博大的胸怀,接纳每个学生,欣赏每个学生。这样就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变自卑为自强,变平凡为优秀。
不管学生上课怎么调皮,他总有他的优点。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要明白他需要什么,交往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热情、关切、微笑都是那样的朴实和真切,学生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的呵护、宽容、欣赏、和尊重。有时候,上课有学生讲话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怕你忽略了他,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都想得到老师的重视,在不同的场合喜欢表现自己,但他们只是个孩子。当他们失败受挫时需要老师的安慰和帮助;当他们成功兴奋时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当他们犯错迷茫时需要老师的宽容和引导。
我想只要老师心里装着优点,那么就会看山是巍巍矗立的山,看水是波澜壮阔的水,那么看任何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他们的优点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出光来。”让我们用天使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使学生们能健康地朝着天使的方向发展!我相信只要心里有佛,到处都是佛,心里有天使,到处都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