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犯错”成为“美丽”——李福禄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浏览:2


让“犯错”成为“美丽”——李福禄


让“犯错”成为“美丽
    光阴荏苒,转瞬间在教育战线上我已经度过十几个春秋。回首这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酸甜苦辣各显其中。默默耕耘中也渐渐有了一些收获。每个人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的犯错与改错的过程。作为老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但又不能无视学生的犯错,并以此为契机,有智慧地进行教育,从而促进他(她)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教育,获得成长的目的。回头想想我们平时面对孩子“错误”时的情景和心态——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给学生带去一阵阵的“狂风暴雨”,而我们的学生在久经此种情形变得麻木,因此出现了下一次的“暴风雨”会来得更猛些的恶性循环。很少有老师会静静地坐下来“和风细雨”的用真诚去和学生交流,用等待的心态理智去接受孩子的“犯错”,用乐观的态度采取恰当的行为去引导孩子——那主要是我们对孩子缺少一份等待。
    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样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孩子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他(她)们的个性、品质等各方面的形成也应该是在反复的“碰壁”与“寻求解决”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违反了这样的规律,社会就会倒退,而我们的孩子则将会成为“次品”或“废品”。呐喊、痛斥、抱怨、牢骚、叹息,是对教育的关注、关心和责任,是对问题的一种正义宣泄,其豪气值得欣赏,其拳拳之心天地可鉴,但仅是对问题的放大,倾倒心中之积,对解决问题还是无济于事,反而感染更多人的失望,让人找不着北,无所适从。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允许孩子“犯错”,教师应该学会等待,在你耐心的引导中等待孩子们慢慢地进步与成长。
   回想一年前对一位犯错学生的成功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引以为荣的,也不断坚定着我的信念:善待学生的“犯错”。我班有一个叫姜在栋的男孩,头脑机灵。在学校,学生没有他不认识的,很有“大哥”的风范,连我都早有耳闻。开始,他虽然很安静,但是我对他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从他的眼神中我早已看到:他也在用心地观察我,想摸清我的脾气和工作的作风。我想:务必要在他摸清我之前,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否则,他将成为影响
班级的主要人物,会给我各项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刚开学的几天里,我把他安排到第一座。我每天都会用很温柔,鼓励的眼神看他几次。因为相处时间短,像这类的学生不能急于批评,老师在他心里没有一席之地时,他是不会接受你的批评的,反而弄巧成拙,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我按兵不动,探查“敌情”,打算等待时机,迎刃而上。果然,他很快便露出原形,上课时由安静到说话影响他人;课后作业由自己抄袭发展到让别人代写;自习课由影响班级安静到阻止班级干部向我汇报他……,他的每一次表现我都掌握,不点名地说现象,同时不失时机地看着他;涉及到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会让他在旁边,看班主任合理的处理他人。同时关心他的生活,知道他没吃早饭,我会把他叫到办公室,把我的早饭给他,吃完之后再让他进教室。慢慢地,他感受到了我的宽容,我对同学的真诚,我性格的坚韧,我做事情的恒心。同时我也看到他:自尊、讲信用,维护班级的利益,孝敬父母。他很精明,精明到犯错误时给自己留条退路。他很有管理才能,我交给他的任务,不用我操心,完成得井井有条……针对其特点我都会用只有我们俩知道的方式奖励他,并在班级树立他正面的形象。逐渐我知道他已经从心里接纳我了,我一直不动声色地与他和谐相处,把他的每一件事记录在案等待时机。一天,学生跑来告诉我,他和同学打架,我想机会来了。我端起师长尊严的架子准备去清理现场。孰料,两人来办公室报到了。我深思一会笑了。“你们两人有进步该表扬。”面对两人诧异的目光我说出了三点理由:“第一,这次因为值日而打仗比上次抢篮球好多了。第二,打架是错误,但这次中途停手找我评理,说明你们理智了。第三,你们找老师评理,说明你们愿意服从真理开始明辨是非了。”两人听得满脸通红,没再提出分个对错,也没各自威胁对方,而是鞠了一躬便拉手走了。他从此再也没用武力的方式解决问题。遇事会冷静处理,也没有了“大哥”的作派。
  重新回忆这件事,我的思考依旧颇多。作为教育者,其实有时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教育是为了学生好,其实教育是把双刃剑,当我们举着爱的幌子,用不当的方法去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往往不是教育,而是在伤害。只有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时,教育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应少些怒气,多些耐心;少些激情澎湃,多些理性思考;少些急躁,多些宽容。因为我们是老师,他们是学生,所以,我们要善待他们的“犯错”,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这个错成为他们人生中一个最值得回忆的美丽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