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你的内生动力,到底来自哪里 ——写给昌邑市文山中学的学子们
作者:于子芹|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9日 浏览:2
本学期,我们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一心向学”——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学而得之、习而得之,是学而时习而得之;是教而有之,化而有之,是教化熏染而有之。但总感觉有些学生“三分钟热血”,持续时间不长,这是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最为“头疼”的事。今天(周三)下午,高一28班一名学生家长和我谈起她的孩子,说孩子考不好时,心里会焦急,也下决心好好学习,但过几天,学习状态依然如故。
“病因”何在?内生动力不足。
内生动力到底来自哪里?个人认为,不来自家长的“催逼”,不来自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盯靠”,而是来自你“自我造血能力”的不断完善。“自我造血能力”的培植,首要的是你自身的“沸腾”,这是内因,但却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引导和扶持,这是外力。
恰在这时,看见了“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对人生价值无感,这是教育要应对的大问题》——看来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特别推荐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的两篇文章:《德育搞不好,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学习成绩好,主要的秘密是这个……》,他指出:秘密在于“自觉”“自律”,就是我们天天说的“内生动力”。
那么,自觉自律的秘密在哪里?个人的观点和解读是:在于“志向”——首先解决“为谁而学”,为自己的志向;其次解决“为什么而学”,为自己的志向——这里的“志向”,简单说,就是你长大之后到底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为家庭、社会做些什么事,从而体现自己“活着”的基本价值和意义。
这里的“志向”,与我们当下正在开发实施的“生涯规划”课程,殊途同归。
只要你有了简单明晰的“志向”,理解了“志向”背后的深刻内涵,就要为自己的“志向”担当负责,全力以赴,就必须付出超过别人更多的努力,这包括心血、汗水和泪水,甚至委屈、不被理解,甚至来自想象不到的压力、阻力,能否走下去,外力都无法帮到你,除了你自己。所以说,这份由“志向”引发的“动力”,不是短暂的,而是恒久的;不是外压的,而是内生的。
在实现“志向”的漫漫长路中,“鸡血”的需求量很大,每天都要大幅度消耗,血槽很容易就空了。
如果你想时时从别人的鼓励、肯定和认可中,汲取前行的动力,那么,我告诉你:你很快就会供血不足。
你必须要有自动自发的“造血”功能——“造血”的源动力,就是自己立下的“立向”。
具备了完善的自我造血能力,哪怕你今天的努力和付出看不见效果,第二天,你仍会“满血复活”、元气满满地再投入,开始新的一天。
这个时候,你的心中如同拥有了一股强大的洪荒之力,不仅给自己提供巨大的能量,还能感染到你周边的人。我们——你的老师、家长、同学和亲友,或者见到你的任何一个人,都会从你的眼睛里,看见不一样的光芒,时时刻刻,闪闪发光。
这样的“光芒”,在高一5班、10班全体学生的眼神里,我看见了;在高二A座一楼六个班级的孩子们的眼神里,我看见了;在高三学生楼上,我看见了……
这就是“内生动力”迸发的最好状态!
这就是一步步实现“志向”、创造奇迹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