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路上——端午假期第二天工作随笔(2017.5.29)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1日 浏览:2

今天是端午节第二天,老师学生依然上课——高考期间,学生调休。

 

先是沿着校园转了一圈,虽炎热却静谧,只有工人师傅在冲刷玻璃、粉刷墙壁——为考生营造良好的备考环境。约九点,在楼道,遇见学校周一值班组清川校长和庆文主任,两人满头大汗,刚又巡查校园一遍,简短交流后,到高二管委会办公室,光成老师值守,其他班主任分工巡查课间学生秩序,一会儿,带班领导建强主任及值班老师进来,谈及克山老师班的课间学习状态——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内生出来的,深有同感。

 

这期间,高一晶杰老师在QQ群发了一篇值班心得——关于端午节值班上课的感想,满满真情流露,也是满满正能量涌动。看完后即发文中所有微信群、QQ群,分享。

 

上课铃声未响,我们分头行动,建强主任和班主任到各自分管楼层看“候课”情况,我巡查教室学生学习状态。36个班走下来,学习状态有差别。然后在22班停下来,和历史老师玉霞及2122班全体学生一起看记录片《筑梦路上》第一集《群英寻路》,感慨颇多,特别记住了一段解说词:“风雨如磐,大浪淘沙。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当年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在历史透镜下,折射出百态人生。牺牲了几个,死掉了几个,不干的几个,反革命的几个,现在只剩下两个,毛泽东一个,董必武一个。”师生看的很投入,拍了几张照片,记录这一时刻。

 

沿着二楼连廊,到高三。沿途的两棵杏树上,密密的杏子已泛黄,拍了两张照片,记录生命生长。电脑里存着今年春天,一树杏花开放的照片。走到高三管委会办公室,志浩主任在埋头工作,我进去都没有发现——我问他做什么。他说,正在进一步修改高三教师带考手册,然后把初稿拿给我看。有前言,有表格,大约十张纸吧……我心中闪过一个词:极致。我说,你们高三,为文中的发展,趟出了很多新路子。然后离开,在高三的楼道里,一个人慢慢走,静静倾听,慢慢体会,高三时光。

 

到初中,初三,中考前再次模拟;初二,地理、生物二次模拟。学生已经答完卷,老师们站立监考,准备收卷。这个时候,接到高一福禄主任发来的信息:家长送的粽子收到了,怎么处理?我说,你带班,你看着分,不在多少,是家长的一片心意——高一26班的学生家长,看到胡激勇老师在医院陪床备课的照片后,特意为胡老师的孩子包好粽子,送到胡老师手中。今天是第二次来送,给高一的老师们。

这是筑梦路上的一个感人场景。

 

最后,到高一年级,或推门,或在教室外。不用进教室,只听声音,就知道是哪位老师在讲课。进去,反而是一种打扰了。

 

中午在第四餐厅和高一184名男生吃饭,孩子们向我反映他们各科老师不同的“好”,单纯又天真;又谈及考试“抄袭”话题,他们有着超出我预期的价值判断,立即从“小孩子”长成“大人物”的感觉,令人欣慰。

 

走出餐厅,在东西林荫大道上看见三名学生和三名不认识的人,比较警觉,走上前去一问,是济宁的家长来校参观,正在和高三的孩子交流。然后陪同三名家长到一号餐厅,已有近20名家长在吃饭,振国校长帮他们盛汤、端水,不禁想到家长开放日那天,马书记为家长们盛汤那一幕。

和家长们作了简短交流——所交流的,就是今天上午,我看见的发生在文中的真实场景:关于老师、关于学生、关于家长、关于职工……我说,你们看到的,就是文中师生的常态,你们的孩子,就在这样的生态中成长。这种常态,有感人故事,也有问题困难;有亮点优势,也有不足缺点。在文中的这块“土壤”里,正是各种养分的存在,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全面的生长,才能蓬勃旺盛的开放。但要记住一点:作为家长,要舍得让孩子在应该吃苦的年龄,学会吃苦。

 

下午,同样的路线,又走了一遍,但每一次的感受,完全不同。在高三管委会办公室,看完孝国老师自己为31班的孩子们制作的视频《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深受感染,脑中反复呈现一句话:筑梦路上——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

而坚守到底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一群人,是一群叫“文山中学”的人——在这群人中间,有老师、有学生、有家长、有校友,还有那些心系文中发展的所有人。

 

端午节的一线观察,在我看来,也许更能看清管理的真相,更能发现管理背后的问题。下午513,我在领导干部微信群里写了两段话:

第一段话:教育是一个特别需要信任的行业,我们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学生的自控力、内驱力还没有完全真正形成时,在适度的“失控”之中,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问题。解决了,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管理上了一个台阶。

第二段话:所谓常态,就是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节点,都是永不停息、永不松懈的“实战”状态!

与各位共勉!

 


2017.5.29